学校首页|旧站入口|English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教学工作 | 学科科研 | 学生园地 | 党团建设 | 合作交流 | 研究基地 |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资料下载 | 培训中心 
学院要闻
 通知公告 
 学院要闻 
 动态链接 
 学术动态 
 媒体本院 
 学院成果 
您的位置: 首页>学院要闻>正文
【广西日报】在“破与立”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改革
2022-05-11  


http://gxrb.gxrb.com.cn/html/2022-05/10/content_1843064.htm




徐秦法 张 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为了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贯穿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功能,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一体化育人格局,在“破”“立”之间,有所为,有所不“唯”。

打破“断层结构”,构建一体贯通的思政课评价体系

思政课评价的“断层结构”形成已久。由于学段之间缺乏有效的统筹衔接,“各自为政”“分段育人”“分层评价”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分段式的课程评价专注于单一学段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却忽视了学段之间的系统性本质,导致大中小学思政课评价普遍存在“评价内容的交叉性重复性明显”“评价标准的渐进性整合性弱化”“评价方法的相似性雷同性频发”等现实问题。大中小学思政课这种分而评之的“断层结构”成为阻隔各学段贯通内在联系的症结所在。

从顶层设计层面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开展统筹规划,关键在于破除一直以来学段之间相互割裂的评价模式,通过构建一体贯通的评价导向,为评价体系确立坐标原点,打破评价断层,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评价的任督二脉。具体而言,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具体落实到评价之维,可在大中小学各学段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五大维度创设评价指标,以五大维度作为牵引导向,形成一体贯通的增值评价格局。尤为重要的是,要在指标创设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地位,立足各学段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征,打造循序渐进又一脉相承的思政课一体化评价体系。

打破单一化主体,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评价机制

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是各学段思政课评价普遍存在的做法。尤其在中小学校,这种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评价本位的考核模式已然形成既定固式。虽然在大学阶段,学生满意度也日渐成为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但教师的评价主体地位依然根深蒂固。辩证来看,教师作为授课主体,与学生有着最为直接与密切的接触,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思政课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会依凭不同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仅仅依靠单一化主体开展思政课评价显然不够客观与科学,必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评价机制。

首先,教师应成为思政课评价的领路人。教师从传统思政课评价中的“掌权者”逐渐转换为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引导者。将评价活动贯穿于每一堂课程的开展,更加关注动态性、过程性的一体化评价,坚持做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确保思政课评价的长期开展及良性循环。其次,学生应成为思政课评价的真正主体。转变一直以来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评价的传统观念,动员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接受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从小学阶段简单的行为规范自评,到中学阶段的思想道德认知,再到大学阶段对理想信念践行的反思,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成为思政课评价的真正参与者。最后,建立“教育监管部门+学校+社会+家庭”的合作评价机制。将评价视域从课堂延展到学校、社会与家庭,将思政课的评价对象从单纯评价学生学业情况扩展为面向教育要素、教育过程、教育效果评价的多向度融合。以“四结合”的横向评价体系网贯通大中小学纵向学段的一体化教学,不仅充分整合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德育资源,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同时还能够将思政课评价真正扎根社会,融入生活,引导学生得到更加长远而有效的持续发展。

打破功利性标准,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性评价指标

传统的思政课评价中,在中小学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用升学率作为课程评价的功利性标准;在大学用帽子、奖项给毕业生思想品德划分三六九等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思政课教师秉持以分数为中心,简单地将知识性考核作为学生的学业评价标准,用测量学习成效的“分数”表征以偏概全,偏离了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初衷。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的核心任务是要解决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打破“唯分数”“唯升学”的惯性壁垒要破的是“唯”,而不是将知识、分数这一评价标准完全废止。因此,在评价内容层面要系统考量,立足“人”的发展,构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性评价指标。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按照教育要素的有效性、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和教育结果的有效性三个维度构建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而言,“教育要素”的一体化评价主要是在思政课开展之前评判各教育要素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可行;“教育过程”一体化评价主要是在思政课开展过程中对“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动态、实时的系统评估;“教育效果”一体化评价主要是指大中小学生通过接受各学段的思政课教育后,在知识掌握,素质提高,能力提升等方面达到社会要求和个人需求的程度。

打破固化模式,探寻多向度、综合性的评价路径

长期“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会引发以智育评价代替德育评价的固化模式。当一种评价方式被固化,便容易使评价工作流于形式,使得评价偏离“人本”导向,不仅无法通过评价反馈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反而使评价成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和应付检查的应景之作。

打破大中小学思政课评价考核的模式化、形式化趋向,建立多向度、综合性的评价路径,是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整体育人效益的关键环节。尽可能从多层面、多角度、采取多种方法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展开有效评价。首先,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从“量与质”双维度把握一体化建设的实效性;其次,坚持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既从一体贯通的动态视角把握运行状况,也要考察特定阶段下的相对稳定性,把握各学段相对静态的建设质量;最后,坚持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创新评价工具,既保留传统线下评价的过程优势,又充分挖掘数字化、网络化、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与各学段教育评价的深度融合,在混合式教学改革中做到线上与线下的双维反馈,打造大中小学一体贯通的评价生态。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Close Wind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