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旧站入口|English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教学工作 | 学科科研 | 学生园地 | 党团建设 | 合作交流 | 研究基地 |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资料下载 | 培训中心 | 实验教学平台 
学院要闻
 通知公告 
 学院要闻 
 动态链接 
 学术动态 
 媒体本院 
 学院成果 
您的位置: 首页>学院要闻>正文
2025年广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第二期培训 暨集体备课会在柳州成功举办
2025-11-07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持续推进广西高校 “形势与政策” 课程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全面提升课程的时效性、针对性与前沿性,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基地(广西大学)承办、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协办的 2025 年广西高校 “形势与政策” 课骨干教师第二期培训暨集体备课会在柳州成功召开。我院院长徐秦法教授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仪式由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茂主持。

本次培训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优质师资力量,聚焦政策解读、经济分析、技术应用与国际视野培养四大核心维度,构建起多领域、多层次的专题授课体系,为参训教师提供系统的理论滋养与专业指导。

11月1日上午,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原副校长、一级巡视员韩健鹏教授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解读》为题开展讲座。韩健鹏教授围绕 “‘十四五’时期发展成效总结、‘十五五’时期发展形势研判、‘十五五’时期工作推进路径” 三大核心议题,系统阐释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他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明确新时代发展的目标任务,更在于通过厘清发展逻辑、创新发展范式,以主动定义未来、塑造规则的战略思维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参训教师精准把握政策导向、深化理论教学提供了核心遵循。

11月1日下午,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原副主任王远鸿研究员以《当前中国经济热点问题分析》为主题授课。王远鸿研究员从经济学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宏观经济数据与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特征与发展态势,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及经济增长潜力进行科学预判。授课内容为参训教师将经济领域前沿热点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提供了专业支撑与实践思路。

为破解“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本次培训设置沉浸式工业文化研学环节。11月2日上午,参训教师赴柳州工业博物馆开展实践学习,沿展厅动线系统参观工业历史长廊、机械实物展区等核心区域。从见证产业起步的早期工业设备,到彰显科技自立自强的现代智能制造成果,展品与数据系统还原了柳州工业从起步发展到崛起壮大的奋斗历程。参训教师通过实地考察、交流研讨,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技术突破、产业转型与精神内涵,在感受工业文化厚重底蕴的同时,直观认识工业发展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为课程教学积累了丰富且鲜活的实践素材。

11月3日上午,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凌云志副教授开展《AI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专题分享。凌云志副教授以技术发展脉络为线索,系统梳理AI技术从早期算法迭代到深度学习阶段的演进历程,帮助参训教师构建完整的AI技术认知框架。在此基础上,其重点聚焦教育场景应用,详细阐释AI技术在个性化教学实施、智能备课辅助、学习资源优化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倡导教师积极探索“AI+思政教学”的融合创新模式,以技术赋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

11月3日下午,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滕建群研究员以《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为题授课。滕研究员以全球热点事件为切入点,结合近代国际格局演变的关键历史节点,深入分析当前全球局势的复杂性、多变性与不确定性。围绕大国博弈、地区冲突、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核心议题,系统阐释中国在国际变局中的战略定位与外交理念,同时针对 “形势与政策” 课程中国际议题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提出具体建议,为参训教师拓宽国际视野、完善教学策略提供了方向指引。


除专题授课与实践研学外,本次培训还设置了交流研讨环节。参训教师分为四个小组,围绕“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时政热点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教学经验、剖析教学难点、共商解决方案,形成了一批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教学思路,进一步凝聚了教学改革共识。

本次培训以精准化的课程设计、专业化的授课内容、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取得显著成效,获得参训教师的高度认可。参训教师普遍认为,培训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既涵盖政策理论、经济形势、国际格局等前沿议题,又融入工业实践、AI技术等创新元素,有效破解了以往教学中“理论难转化、案例不鲜活、手段较单一”的痛点问题。通过培训,教师们不仅深化了对最新政策理论的系统认知,更掌握了将时政热点、技术手段、实践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的实用策略。

(图文:曲方宁、刘素文、高延丽)



Close Window